臺灣傳統建築「馬背」的功用記事簿

馬背〈馬脊、箍頭〉在傳統建築中最初功能:脊樑上下壓重與襯托作用,穩固防止正脊樑位移、鬆動、或下沉等。流行始於早期富裕民家建築系統。

馬背建築形態:係不同華人群早年特定歷史民俗居住文化產物。

馬背特徵:是傳統建築山牆垂脊和正脊銜接處成鼓狀凸起造型;馬背是由曲脊、紋路和脊頭三部分組成,內覆以磚瓦,其大小隨正脊和屋身的大小變化。

馬背的造型很多:因與傳統的風水觀念的結合〈附註〉,分別有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等基本造型。

1、金型馬背:金則圓,又稱『圓角馬背』。

2、木型馬背:木型呈直,此型馬背與金型馬背有點類似,外形比較細長,較常在廟宇使用,常民使用者不多,使用者大都為較富裕人家。

 3、水型馬背:水形則曲,即其曲脊做三個孤度不同的彎角,形如波浪,左右對稱,像玫瑰花瓣,也像柔柔的水波。

4、火型馬背:火形呈銳尖角,其曲脊做四次向外彎成四個尖角形如火燄。

5、土型馬背:土則方,脊頭上方削成一直線、方角。其主要型態有二,一型和凸字型。民間極少使用,多使用在廟宇建築上。

馬背在傳統建築上作用:

(一)往昔臺灣傳統建築材料一般來源,多半就地取材,諸如泥土、石材〈塊〉、茅草〈稻草〉、竹篙〈片〉、木材、磚瓦、石灰等等。

(二)早期臺灣傳統建築山牆材質多半為泥塊堆疊而成(夯土砌、土埆砌),基於土質鬆軟,脊樑與山牆接觸面,易因天候潮濕時間而變動;為防止脊樑鬆動或下沉,脊樑上下內覆磚瓦,如是作業脊樑穩固性最佳。另因華人社會宇宙風水觀念,馬背變化孕育而生。

附註:陰陽五行者,古中國之物觀也。多為哲學、中醫學及占卜用。五行乃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天地之間,太極判而為陰陽,陰陽分而為五行。
 
資料轉貼於此↑↑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臺灣的好朋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